产品中心
你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沙发头枕调节器原理图头枕角度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发布时间: 2025-06-24

作者:产品中心

  • 内容详情

  在旧款式的沙发中,头枕相对沙发主体的位置、角度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适应消费者的不同体型、坐姿。为了使消费者能拥有更舒适的感受,改进后沙发的头枕会采用角度可调整的设计,实现这种设计的较简单手段是在沙发主体与头枕之间设置铰链,依靠人手扳动头枕来进行调节,但是这种简单的铰链只能将头枕从完全收起状态调节到完全展开状态,并不能将头枕定位在任意位置。较复杂的内置有电机或电动推杆作为动力的调节装置可实现将头枕定位在任意位置的效果,但内置动力使得调节装置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并不适合在所有沙发、家具上推广。另外还有内部设置有齿轮的调节器,利用齿轮与卡合件的配合来实现角度定位,但这种调节器在调节时由于啮合结构中齿的持续碰撞,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影响使用感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枕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齿轮、传动弹片、浮动定位件以及具有齿面的卡合件,齿轮设于第一固定件的一端,第二固定件铰接于第一固定件的这一端并在摆动时利用摩擦力带动齿轮相对第一固定件转动,浮动定位件的一端活动地套设于齿轮,浮动定位件开设有驱动孔,第一固定件开设楔形的锁定孔,卡合件位于驱动孔与锁定孔中,浮动定位件摆动并推动卡合件向锁定孔较小一端移动时锁定孔引导卡合件靠近并啮合齿轮,传动弹片周向定位地安装于齿轮并被夹持于浮动定位件与第一固定件之间以对浮动定位件施加摩擦力。

  第二固定件与第一固定件铰接因此可相对第一固定件正向或反向摆动,当第二固定件摆动时可通过摩擦力带动齿轮转动。传动弹片周向定位安装于齿轮上并抵顶浮动定位件,因此当齿轮转动时将通过传动弹片对浮动定位件施加使其跟随转动的摩擦力。当浮动定位件不动或正向摆动时卡合件与齿轮分离而没有形成锁定结构,此时第二固定件可自由地相对第一固定件正向摆动。当第二固定件开始反向摆动时,浮动定位件反向摆动并推动卡合件,卡合件在锁定孔引导下与齿轮啮合,此时第一固定件、卡合件以及齿轮形成锁定结构,使齿轮无法转动,即第二固定件可被保持于该角度位置。另外,由于第二固定件正向摆动时卡合件始终不与齿轮啮合,因此可避免啮合结构碰撞产生的噪音。可见,本头枕角度调节器能够使得头枕被定位在任意位置,同时也可以实现无声调节,使用感受更佳。再者,由于第二固定件与齿轮之间是摩擦力传动,因此当施加给第二固定件的反向力大于两者间摩擦力时,第二固定件也能够从任意位置反向摆动,从而使得调节操作更加便捷。

  较佳地,头枕角度调节器还包括夹持在第二固定件与齿轮之间的摩擦片,第二固定件摆动时通过摩擦片带动齿轮转动。

  较佳地,第一固定件具有两第一夹持部,第二固定件具有两第二夹持部,浮动定位件与传动弹片的数量分别为两个,齿轮的中部具有齿面而两端为承载部,两浮动定位件分别活动套设于两承载部,两传动弹片分别抵顶两浮动定位件,两承载部分别穿过两第一夹持部,两第二夹持部夹持于两第一夹持部外侧。

  具体地,还包括螺栓与螺母,螺栓穿过两第一夹持部、两第二夹持部以及齿轮、浮动定位件与传动弹片并与螺母螺纹连接。

  具体地,头枕角度调节器还包括左挡罩与右挡罩,左挡罩与右挡罩对接固定在两第二夹持部之间并遮挡齿轮、浮动定位件、驱动弹片以及两第一夹持部。

  较佳地,第一固定件内壁设有凸向浮动定位件的固定凸部,浮动定位件的一端设有凸向第一固定件的限位凸部,限位凸部在弹力作用下卡于固定凸部的下方,使浮动定位件正向摆动以将限位凸部切换至固定凸部上方所需的力大于传动弹片与浮动定位件之间的摩擦力,浮动定位件反向摆动时推动卡合件向锁定孔较小的一端移动。

  具体地,浮动定位件的一端套设于齿轮,另一端设有条状的受压时形变的弹性部,驱动孔位于两端之间,弹性部的中部弯折凸向第一固定件以形成限位凸部。

  具体地,第一固定件还开设有与锁定孔相连的解锁孔,卡合件的一端滑入解锁孔中时限位凸部切换至固定凸部上方。

  更具体地,卡合件的端部伸出第一固定件之外,第二固定件上设有将卡合件的一端推入解锁孔中的第一换位凸部以及将卡合件的一端从解锁孔中推出的第二换位凸部。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枕角度调节器,可安装于沙发的主体与头枕之间,以实现头枕相对主体角度的调节与定位。头枕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固定件1、第二固定件2、齿轮3、传动弹片4、浮动定位件5以及卡合件6。其中第一固定件1用于与沙发主体固定,第二固定件2用于与头枕固定,第二固定件2铰接于第一固定件1的一端并可相对第一固定件1摆动,本方案中,以图1中所示a方向作为正向,第二固定件2可从图1中所示的最低位置正向摆动至最高位置,也可从最高位置反向摆动至最低位置。齿轮3设于第一固定件1与第二固定件2铰接的一端内,当第二固定件2摆动时利用摩擦力带动齿轮3相对第一固定件1转动,该摩擦力可由第二固定件2与齿轮3端面的直接接触产生,也可以是间接产生的。浮动定位件5的一端活动地套设于齿轮3因此可相对齿轮3摆动,其摆动的正反方向定义与第二固定件2相同。

  为保持结构平衡与稳固,将第一固定件1与第二固定件2铰接处设置为对称结构,具体地,第一固定件1具有两第一夹持部11,第二固定件2具有两第二夹持部21,浮动定位件5与传动弹片4的数量分别为两个。

  如图4中所示,齿轮3的轴向方向的中部具有齿面30而两端为供浮动定位件5、传动弹片4以及第一夹持部11套接的承载部31,较佳的,承载部31是圆台结构,其靠内一端直径大于靠外一端。如图3所示,齿轮3位于中间,两浮动定位件5分别活动套设于两承载部31靠内的一端,两传动弹片4也分别套设于两承载部31靠内的一端并分别抵顶于两浮动定位件5外侧。两第一夹持部11分别套设于两承载部31靠外的一端,传动弹片4被夹持在同侧的浮动定位件5与第一夹持部11之间,利用夹持力使传动弹片4抵顶浮动定位件5从而对浮动定位件5施加摩擦力。如图5所示传动弹片4为环形薄片结构且沿其周向呈波浪起伏状,这种结构的传动弹片4是利用被夹持而形变时产生的弹性恢复力来对浮动定位件5施加摩擦力,同时,传动弹片4不是整体与浮动定位件5接触而只是在部分区域接触,使得浮动定位件5的位置被限制时传动弹片4更容易与浮动定位件5相对运动。

  结合图3、图6,浮动定位件5开设有用于容纳卡合件6的驱动孔51,卡合件6位于驱动孔51中从而位于靠近齿轮3的齿面30的位置。驱动孔51的高度略微大于卡合件6高度,而宽度则明显大于卡合件6的宽度,驱动孔51能够对卡合件6起到一定限位作用,当浮动定位件5摆动时可带动卡合件6随其移动,同时,驱动孔51的宽度也能够允许卡合件6在其中稍微移动以靠近或远离齿轮3。第一固定件1的第一夹持部11开设有与驱动孔51相对的锁定孔12,锁定孔12为楔形因此具有较大一端与较小一端。卡合件6也位于锁定孔12中,并且卡合件6也是楔形结构,其位置与锁定孔12对应,即较小一端朝向锁定孔12的较小一端。卡合件6朝向齿轮3的一侧具有齿面因此可在接触齿轮3后与齿轮3啮合。

  传动弹片4是周向定位地套设在齿轮3上,当齿轮3转动时传动弹片4随其转动,而传动弹片4进一步地通过摩擦力使得浮动定位件5具有摆动的趋势。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齿轮3承载部31靠内的一端沿周向设有若干定位缺口33,而传动弹片4如图5中所示在其内沿设有向内凸出的若干卡点41,传动弹片4套设于承载部31时若干卡点41分别卡入若干定位缺口33中,从而实现传动弹片4在齿轮3上的周向定位。

  回看图2,本头枕角度调节器还包括两垫圈71、两摩擦片72、左挡罩81、右挡罩82以及螺栓91与螺母92。垫圈71套在承载部31上并位于第一夹持部11与传动弹片4之间以起到保护作用。摩擦片72位于第一夹持部11的外侧并被夹持在齿轮3与第二夹持部21之间,摩擦片72抵顶齿轮3的端面,第二固定件2对齿轮3的摩擦力正是通过摩擦片72来施加的。左挡罩81与右挡罩82沿轴向呈贯通状,左挡罩81与右挡罩82对接固定在两第二夹持部21之间并遮挡齿轮3、浮动定位件5、传动弹片4以及两第一夹持部11的外周。左挡罩81与右挡罩82的作用是对内部元件进行保护,防止外部异物进入而影响本调节器的正常工作。螺栓91穿过位于两第二夹持部21之间的所有元件并与螺母92螺纹连接,螺母92与螺栓91的锁紧力决定了第二夹持部21与摩擦片72之间摩擦力的大小。

  参照图6,在第一夹持部11上还开设有与锁定孔12的较大一端相连的解锁孔14,解锁孔14的宽度小于锁定孔12的较大一端,具体的,解锁孔14远离齿轮3的一侧与锁定孔12平滑过渡连接,而靠近齿轮3的一侧则相对锁定孔12收窄。另外,在第一夹持部11内侧设有凸向浮动定位件5的固定凸部112。浮动定位件5的一端开设用于套接的圆孔50,浮动定位件5的另一端设有凸向第一固定件1的限位凸部531,驱动孔51位于圆孔50与限位凸部531之间。限位凸部531可在弹力作用下卡于固定凸部112的上方或下方,具体的,浮动定位件5的另一端设有条状的受压时形变的弹性部53,弹性部53的中部弯折凸向第一夹持部11以形成限位凸部531。当弹性部53形变时限位凸部531的位置可在固定凸部112的上、下方切换。需注意的是,使浮动定位件5摆动以切换限位凸部531位置所需的力大于传动弹片4与浮动定位件5之间的摩擦力,即传动弹片4无法依靠对浮动定位件5施加的摩擦力让浮动定位件5摆动而切换限位凸部531位置。

  再回看图2、图3,卡合件6的端部伸出两第一夹持部11之外,第二夹持部21上设有凸向第一夹持部11的第一换位凸部211与第二换位凸部212,其中第一换位凸部211用于将卡合件6的一端从锁定孔12推入解锁孔14中,而第二换位凸部212用于将卡合件6的一端从解锁孔14中推出。

  如图1、图7所示,当第二固定件2位于最低位置时,浮动定位件5的限位凸部531卡于固定凸部112下方,卡合件6位于锁定孔12中。第二固定件2相对第一固定件1正向摆动时,齿轮3转动并通过传动弹片4对浮动定位件5施加摩擦力,但这一摩擦力小于将限位凸部531切换至固定凸部112上方所需的力,因此浮动定位件5不会被带动,而是出现传动弹片4相对浮动定位件5转动的情况。此时,第二固定件2能够自由地相对第一固定件1摆动到任意位置。当第二固定件2相对第一固定件1反向摆动时,传动弹片4的摩擦力能够带动浮动定位件5开始反向(即图7中顺时针方向)摆动,被浮动定位件5推动的卡合件6在锁定孔12中向较小的一端移动且在楔形锁定孔12的引导下靠近并啮合齿轮3。当卡合件6与齿轮3啮合后浮动定位件5无法进一步摆动,实际上浮动定位件5的摆动幅度很小。而卡死在齿轮3与第一夹持部11之间的卡合件6也使得齿轮3无法转动,被定位的齿轮3则通过摩擦力锁住第二固定件2,使得第二固定件2无法进一步反向摆动,可保持与第一固定件1的相对位置。锁定状态下正向摆动第二固定件2时传动弹片4带动浮动定位件5稍微摆动至限位凸部531与固定凸部112接触并使卡合件6脱离齿轮3。当对第二固定件2施加的反向作用力大于第二夹持部21与摩擦片72之间的摩擦力时,则第二固定件2可脱离摩擦片72与齿轮3而单独继续反向摆动。

  参照图8,当第二固定件2正向摆动至最高位置时,图2中所示的第一换位凸部211与卡合件6接触并将卡合件6的一端推入解锁孔14中使卡合件6的位置远离齿轮3。由于卡合件6位于驱动孔51中,因此卡合件6的上移同时也会带动浮动定位件5正向摆动使限位凸部531切换至固定凸部112的上方。在该状态下,卡合件6卡在浮动定位件5与第一夹持部11之间使浮动定位件5无法正向摆动,而固定凸部112对限位凸部531的限制则使浮动定位件5无法反向摆动。由于齿轮3没有被锁定,因此第二固定件2可自由地相对第一固定件1正向或反向摆动,摆动时齿轮3随其转动,传动弹片4克服摩擦力相对浮动定位件5转动。当第二固定件2反向摆动回到最低位置时,图2中所示的第二换位凸部212与卡合件6接触并将卡合件6的一端从解锁孔14中推出,同时使限位凸部531回到固定凸部112的下方,则第二固定件2再次回到反向摆动被锁定的状态。

  综合以上工作过程,将本头枕角度调节器安装于沙发主体与头枕之间后,头枕可随意正向调节,而反向受力时则可维持于该角度位置,除非受力足够大时才可进行反向调节。同时,将头枕调到最高位置后则头枕进入正反向皆可小力调节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头枕角度调节器可实现头枕的角度调节与在任意位置的定位,并且在调节过程中由于卡合件6始终不与齿轮3啮合,因此可实现无声调节,使用感受更佳。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